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讲座预告
图片新闻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新使命 新起点 新征程 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国际中文学院、应用中文学院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发布日期:2023-06-14 浏览次数: 字号:[ ]

6月6日,时值芒种,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国际中文学院和应用中文学院揭牌仪式在教一楼礼堂隆重举行。

学校党委书记倪海东、校长刘利,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赵灵山,北京大学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原会长陆俭明,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赵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李泉,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李夏德,知名汉学家、翻译家、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东方系常务副主任罗季奥诺夫,全美中文教师学会会长、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授梁霞等出席并致辞;校长助理、人事处处长郁有学宣读《关于撤销汉语国际教育学部并成立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国际中文学院、应用中文学院的通知》,并宣布了三个新学院的人员编制安排;三个新学院的领导介绍了建院规划并表态发言。最后,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倪海东书记、刘利校长、郁有学校长助理和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汉学与中国学学院院长(兼)郭鹏共同为三个新学院隆重揭牌。

仪式由学校党委副书记魏晖和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汉学与中国学学院院长(兼)郭鹏共同主持。学校办公室主任李志坚、国际教育管理处处长陈丽霞、三个新学院的领导班子成员和学校师生代表200余人观礼。

倪海东书记致欢迎辞刘利校长发表讲话

倪书记首先感谢大家出席仪式,共同见证这件学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大事。他说,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唯一以“语言”命名、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学校事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发展、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相连。

当前,学校发展面临国际环境变化和事业转型的需要,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此次机构改革的总体原则是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对原汉语国际教育学部的调整,成立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国际中文学院和应用中文学院,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理清培养模式,建立依托中文教育,以高端人才培养为目标,各教育类型分工明晰的国际学生培养机制,做到通过专业化,促进学科发展;通过学历化,提高办学层次;通过体系化,完善事业内涵。他希望在各方帮助和支持下,在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以此次改革为契机,开拓出一个专业连通、课程融通、师资打通、管理汇通,中文与相关专业融合,教学与科研并进的新局面,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做出北京语言大学应有的贡献。

在三个新学院揭牌的喜庆时刻,作为此次机构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刘利校长发表了语重心长的讲话。他对目前建院工作取得的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这次改革的必要性、指导思想、实施策略、目标定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等进行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解析。

刘校长说,这次改革,前期进行了大量校内外调研和分析论证工作,广泛听取了校内外专家学者、广大干部教师和学生代表的意见建议。目前三个新学院的党政领导班子和教师、管理队伍已配备到位,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也已基本到位。大家理解支持这场改革,上下齐心,通力合作,表现出良好的大局意识,使得学校的改革思路和措施能够顺利实施,建院工作取得了预期的阶段性成果。

关于此次改革的必要性,刘校长指出,学校办学的国际中文教育特色和国际中文教育的排头兵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进行这样的深度改革,以巩固学校的办学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文国际影响力、培养知华友华人才贡献力量。刘校长指出,此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机构调整,推进学校国际中文教育的专业化、学科化和体系化。这三个学院既是承载人才培养任务的专业平台,也是负有学科建设任务的学科平台。新学院对人才培养进行了体系化设计,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一体化,学习中文、应用中文和研究中国一体化。他指出,改革的实施策略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和传承创新。所谓顺势而为,就是顺应国家战略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培养知华友华人才的现实需要,顺应世界发展对中文人才的需求。所谓因势利导,就是把学校办学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中文教育传统、培养通用中文人才的传统和汉学教育的传统加以发扬光大。所谓传承创新,就是把原来分散的资源系统化、把课程升华为专业、把专业升华为学科。这样的改革思路,既体现了历史的传承性,又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因此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刘校长指出,对待这次改革,在认识上要提高站位。撤销学部重组三个学院,不是简单的放弃学部回归学院式办学的被动行为,而是为巩固学校特色优势,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和水平的主动进军。具体来说:是学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顺应时代之变而进行的主动应变之举,是顺应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自身发展之需而进行的主动求变之举,是按照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律和语言教育规律,推动中文教育走向学科化、专业化的深刻转型,是推动学校国际中文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需要、更有能力引领未来的第二次创业。

关于今后的任务,刘校长指出,学院今后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在专业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制定好培养方案;要尽快形成课程体系;要落实好教师分工,根据教学任务组建教学团队或教研室;要尽快组织编写教材,尤其是汉学与中国学和应用中文两个学院,要抓紧进行教材编写工作;要开展教学研究,把教学研究作为长期的任务切实抓好。在学科建设方面,要努力建设好汉学与中国学和专门用途中文两个新的二级学科,加强研究生培养和专业博士学位点申请;要深入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探讨教育规律和习得规律,研究和回答好随着教育教学的推进所带来的一系列学理问题。刘校长强调,三个学院的建设事关巩固和强化北语办学的优势地位,事关北语能否更好地服务国家需要,希望学校职能部门积极关心和支持新学院的建设发展,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建院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提出的合理需求,使学院建设能够取得预期成效,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语言大学,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殷切寄语真挚祝福

学校以三个学院的成立为契机,邀请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汇各方之志,凝聚各方之力,共同出谋划策,谱写事业发展新篇章。嘉宾们为三个新学院的成立送上了殷切的寄语和真挚的祝福。

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赵灵山在致辞中说,北京语言大学立足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需要和全球国际中文教育的需要,把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任务摆在全球发展的宏观框架内,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摆在国际学生培养的具体实践中,改革国际学生培养机构,构建新的机制,完善流程细节,值得钦佩,可喜可贺!

他说,北京语言大学是教育平等国际合作的典范、国际中文教育的领军学校和各国青年学生放飞梦想的起点。学校的国际中文教育的高技术应用和创新走在世界的前列,各国青年在这里通过学习中文走进了中国,接触更加宽广的世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北语的改革对全世界的来华留学生,而不仅仅是对北语的来华留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标意义乃至于示范意义。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将全力支持学校做好各项工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原会长陆俭明教授在致辞中说,北京语言大学的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国际中文学院和应用中文学院同时揭牌,是北京语言大学的一件喜事,也是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一个大喜事。这个举措顺应了当今整个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标志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朝着专门专业化、国际化、复合型的方向发展,将为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做出很大的贡献!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赵杨教授首先代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也代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表示热烈祝贺!他在致辞中说,三个新学院的成立是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三个学院各有侧重,形成内在紧密联系的专业群,形成差异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能够助力北语的学科能力建设,助力国家的语言能力建设。他表示,北大和北语的中文教学同宗同源,希望三个新学院的成立能进一步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李泉教授代表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全体师生向新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说,新时代以来,国际中文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国际中文教育得到快速、系统化的发展,形成了对外各类国际生中文人才培养,对内各类中国学生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两大相关领域,学科体系内部有序化、层次化、科学化发展的新格局。北京语言大学三大学院的成立就不仅仅是北语与时俱进,对学科治理结构进行科学化整合和完善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国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和治理结构重大改革以及学科发展重大转型与升级的示范和引领,非常值得期待。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李夏德教授说,作为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友,他在维也纳大学的教学主要是中国文学、古典文学跟当代文学。汉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北语是世界上汉语教学最重要的大学之一,三个新学院的建设将加强北语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地位和重要性。

知名汉学家、翻译家、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东方系常务副主任罗季奥诺夫教授说,北语在世界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相信通过这次改组,北语的教学会走到新的水平,而且会不断推进。祝愿北语不断前进,新建立的三个学院取得新的成就!

全美中文教师学会会长、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中文部负责人梁霞教授说,作为一名从事国际中文教育30年的老教师,与北语的渊源很深。面对全世界对国际中文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北京语言大学积极推进机制体制改革,这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一定能够在业内为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的办学层次,丰富人才培养体系树立典范。期待未来继续携手合作,为培养更多的国际中文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建院规划表态发言

新成立的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国际中文学院和应用中文学院,是学校主动服务全世界对国际中文教育多元化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式发展,着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人才的一次转型升级。在大家的热切期待中,三个新学院的院领导汇报了建院规划,党委书记进行了表态发言。

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副院长李萍教授在报告中说,学院的定位是教学科研并重型机构,服务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国家发展战略,培养有志于研究中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院的建设目标一是建立本硕博相贯通的培养体系;二是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贯通的培养体系;三是建立学分银行,服务终身学习的培养体系;四是建立汉学家研究基地等平台体系;五是构建双语及中外互译人才圈。

国际中文学院院长沈庶英教授在报告中说,学院的定位是教学科研并重型机构,服务中文走向世界的国家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方向,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人文科学素养和全球视野,具备全球沟通能力,专业话语能力的高水平中文通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本土中文教师。学院的建设目标一是构建本硕博及预科教育、通识教育、非学历、语言教育多位一体的国际中文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构建特色鲜明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体系;三是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中文教育课程体系;四是构建开放包容的完全学分制管理体系;五是构建国际中文教育评价体系。概括而言是专业凸显集成优势;课程彰显时代特色;学科强化专业特征;目标凸显学生本位。

应用中文学院院长苏英霞教授对学院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学院定位、建设目标、主要任务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她说,学院是实体性教学科研机构,以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各国经济发展,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为办学宗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情怀,了解中国国情文化,具备中文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具备较为完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运用中文从事专业领域工作,服务于中外文化与经济交往和各国共享发展大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人才。学院建设以中文与专业职业相融通,突出应用为特色,将采取灵活开放的国际合作、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常规课程与定制课程,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知识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开放型的课程体系,实施“中文+”融合型教育,提升中文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增强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球适应性,扩大中国教育品牌整体国际影响力。

三个新学院的党委书记随后代表学院师生员工进行了表态发言,表示拥护和贯彻学校的战略部署,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实现学院良好发展,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做出更好更大贡献的决心。

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党委书记马铁石说,在不久的未来,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将继续涌现出更多新一代的汉学家和中国通,为世界理解中国,构建人民友谊,开展务实合作发挥积极的作用。

国际中文学院党委书记梁彦民说,学校重组设立三个学院是一个的关键的战略部署。学院将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为学校的发展,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与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应用中文学院党委书记周鑫说,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统筹谋划,做好传承与创新;加强团结,凝聚共识,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创造新的辉煌努力奋斗!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开创者、奠基者和引领者,诞生了中国第一个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专业,第一批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对外汉语专业,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第一个专门培养国际中文教育师资的教师教育学院。今天,学校又立足国家战略发展和国际中文事业发展需要,贯彻“突出特色,强化优势,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发展思路,以成立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国际中文学院和应用中文学院的战略举措,向着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持续引领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发挥语言学学科优势推动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奋勇前进!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